胆囊结石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小申忆城吴忠往事 [复制链接]

1#

谨以此文献给70后、80后、90后的吴忠人——

和我同年的韩寒用一部《乘风破浪》,致敬了记忆中90年代的故乡亭林镇,而对于多数同龄人来说,这个春节回家过年,还记得乡音却找不到乡愁,故乡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,林立的小区模糊了家园的概念,放眼望去,物是人非的苍凉感涌起,只能从记忆深处,揪出对故乡的记忆。

最近看到了许多同事用文字追忆着各自的故乡,以及埋葬在故乡的童年与青春,那么好吧,今天我来补上这一章节——吴忠往事。

尽管吴忠距离银川很近,不过60公里,走高速只需要35分钟,未来银西高铁通车,大概只需要不到二十分钟。十八岁之前,我在这里出生、成长,度过童年,走过青春。虽然离得近,但是工作性质的原因,这几年回到吴忠的机会越来越少,每回去一次,也多数在自己熟悉的狭小区域里活动,因为有太多新的街道、建筑,陌生的一塌糊涂,尽管不会迷路,但肯定是毫无亲切感。

吴忠,准确地说,应该是利通区,记忆中只是很小的一座塞北小城,东到*校、西到农贸市场,南到中华桥,北到北门汽车站,对外地的朋友来说,这样的描述没有意义,这么说吧,从最南到最北,也就三四公里,从最东到最西,也就四五公里。说是小城,实际面积差不多也就是个大镇。在这个范围之外,是大片大片的田野,上桥乡、东塔寺乡等等近郊,与市区边缘不清不楚地纠缠着。

那时的利通区,还是县级吴忠市,而县级吴忠市又是银南地区的行署所在地。年,银南地区改为地级吴忠市,原来的县级吴忠市改名为利通区,直到今天,人们口中所说的去吴忠,实际上都是去利通区,如果是去吴忠所属的青铜峡、盐池或者同心,肯定不会说是去吴忠的。所以,本文所提的吴忠,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利通区,后文不再做解释了。

当时的小城吴忠,南北主干道是利通南街、利通北街,东西主干道是裕民东街、裕民西街,这两条街的交汇处,便是当时的吴忠市中心,除此之外,再加一条东西走向的朝阳街,便构成了二三十年前的吴忠骨架,其他都是些小街巷。现如今回到吴忠,听到一些新建街道的名称,我都是一脸懵逼,不知所云。

其实,吴忠虽然一度商业繁华,号称旱码头,但我记事时,吴忠并非一个商业城市。市区里除了机关事业单位,就是几个大厂。其实当年三线建设时,从东部地区迁来的大量工厂,除了落户银川的,还有相当一部分落户在了吴忠、青铜峡和石嘴山。所以,我这个年龄的吴忠人,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工厂子弟。

当年吴忠的工厂,迁来的加上本地的,大概有这么几座,吴忠人肯定都有印象:吴忠仪表厂、吴忠微型厂、吴忠阀门厂、(后两个好像是吴忠仪表厂的分厂)吴忠配件厂、吴忠卷烟厂、吴忠材机厂、吴忠造纸厂……这些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年代曾经风光一时,虽然不像外地的大厂,有自己的学校、医院,但也有各自的小天地,比如材机厂和配件厂就曾有自己的电影院,仪表厂有自己的幼儿园,等等。

许多年后,我跟老婆都快要结婚的时候,才知道,原来三十多年前,我岳父曾经是我妈妈的车间主任,我岳母也在同一个厂——吴忠市皮革厂。后来这个厂没有了,我岳父岳母去了造纸厂,我妈妈去了印刷厂。结果,吴忠太小了,我和妻子的相遇,又把这种缘分给续上了。

当时,每个厂都有自己的家属院,住在一个家属院的工厂子弟们,从小便是疯在一起的玩伴儿,虽然是第一代独生子女,也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强烈的孤独感,毕竟,在家属院这样的居住环境下,邻居们是相互来往的。只是上学之后,难免被父母们比来比去,总是听到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从这个角度来看,还是如今钢筋水泥森林的小区里,邻居互相不认识,让孩子们能少一些惶恐和尴尬。

除了一部分工厂子弟,另一部分孩子,就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子弟,同样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家属院,自己的小圈子。

我是属于在粮食系统长大的孩子。计划经济年代,粮食系统是非常吃香的单位,比现在的垄断行业还牛。粮证和粮票我都还有印象,只是还没有来得及弄明白平价粮和议价粮有什么区别,粮证就从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消失了。再往后,粮食*策放开,人们已经很难再想起,曾经有一个职能部门叫做粮食局了。

但还是回到那个粮食局比较红火的年代吧,那个时候,每年夏收和秋收时,局机关的工作人员都会下到各乡粮库,协助各粮库收粮。我那个时候最喜欢跟着爸爸下乡收粮,因为广阔的田野间,总要比压抑的小城让人舒展。

那些年,率先富起来的农民,会开着手扶拖拉机来交粮,但大部分农户,是赶着牛车、马车、骡子车来交粮的,每当傍晚人群散去,粮库门前都是数不清的粪便,多好的肥料啊!

很多年后的年,自治区五十大庆前夕,我去采访宁夏坐唱代表人物徐明智老师,徐老师在乡间采风时,带回来了各式各样能发出好听声音的玩意,他指着几个铃铛说,“你这个年纪的城里孩子,肯定分不清哪是骡铃、哪是牛铃、哪是驼铃……”我偏不信,挨个摇响,准确说出了每一种铃铛的类别,徐老师惊讶,我回答,这得益于我当年跟着爸爸下乡收粮的经历。

其实对农村的记忆,不只是收粮。80后这一代孩子,当时被担心是垮掉的一代,被扣上了小皇帝之类的帽子,而我自己,很焦虑会不会真的被惯坏,于是很乐于到农村体验生活。初中时,跟几个玩伴多次主动到老师在扬马湖乡的家中,住在那里、吃在哪里,从春天的插秧、到夏天的锄草、再到秋天的割稻子、打场,我全都干过,连铲牛粪的活也干过。农村的一切让我们倍感新鲜,连牛伸出牛鞭撒泡尿,我们都能惊呆。初中时,学校还组织同学到十几公里外的农场搬玉米,这些经历对我来说不只是难忘、而且感到骄傲。

粮食局家属院的地理位置相当好,我说好,不是因为它靠近市中心,而是因为它就在吴忠市影剧院的旁边,中间只隔着一道砖砌的围墙,从我家的阳台上,时常能看到有人翻越围墙跳下去,从影院的厕所偷偷溜进去看电影。

我对电影最初的兴趣,就是因为这种近在咫尺的缘分培养起来的。每天放学回家时,都能看看电影院售票窗口的小黑板上,写着今天放映什么电影。有的时候如果写“会议片”,则会让人心痒。一开始以为会议片,就是放映关于某个会议的片子,后来才知道,“会议特供片”绝大多数是香港或美国的进口片,所以每次有会议片,都缠着爸爸带我去看,甚至我们自己去看。刘德华的《飙城》《傲气雄鹰》、黎明的《痴情快婿》、张国荣的《大富之家》等等,我都是在看会议片时看到的。

而周星驰的《大话西游》和王家卫的《东邪西*》,其实作为合拍片都在内地的影院上映过,这些多数人通过录像厅或者VCD看的作品,实际上我都是在电影院看的。后来,我也和多数同龄人一样,钻过录像厅、租过VCD、通过BT下载,但始终让我觉得自己“根正苗红”臭觉不着的,是电影院给了我最初的启蒙。

粮食局家属院一共盖了三栋楼,中间有很大一块水泥空地,两边放了篮球架、还专门刷上了篮球球场的线。在《灌篮高手》最为风靡的时候,每天都有无数人在这里扮樱木花道或者流川枫。那个时候真好,家属院里有空闲的地方让孩子们撒野。

许多年后,专程回到这里,看到这块破败的空地早已经成了停车场,是啊,这年头,每个小区车位都不够,怎么会允许这么大一块空地给孩子们玩呢?

除了粮食局家属院,我生活最多的地方,是吴忠师范学校的家属院和校园。外公是吴忠师范的高级讲师、语文教研组长,我后来的小学老师当中,就有外公的学生。但我记事的时候,外公已经退休了。那个时候,吴忠师范的操场对我们来说,简直是天高任鸟飞、海阔凭鱼跃的一方天地,尤其是每到下雨,操场瞬间成为湖面,穿着雨鞋漫步水中,叠艘小船再用石块击沉,或者模仿铁掌水上漂,都是童年最大的乐趣。

吴忠师范的教学楼和操场后面,礼堂、食堂和学生宿舍,掩映在大大小小的树林中间。那个时候,在这些树林里,可以看到野兔、看到啄木鸟,可以挖到蚯蚓,可以捉到麻雀,可以爬到树上摘槐花,可以用水淹蚂蚁窝,甚至还可以带几只蜡烛,到废弃的学生宿舍里,讲*故事……后来天牛泛滥,我们捉到天牛,为了惩罚它,会用大头针把它扎的像刺猬一样……那特么才叫童年啊!

后来校园重建,不知道哪位脑残领导的建议——教学楼后面那大片大片的树林、那么多参天高的大树,被夷为平地,重新修了操场,而过去的大操场,则种了些小小的灌木,童年的记忆,就这样被毁灭了。

之前的这些记忆,太过于个人化,还是寻找一些大家共同的回忆吧——

当时的吴忠有四所小学,利通一小、利通二小、朝阳小学和裕民小学,其中教学质量最好、口碑最佳的两所小学是利一和朝阳,它们的地位应该就像是如今银川的二十小和二十一小,但是在我们看来,简直就像如今足坛的梅西和C罗,水火不容,一时瑜亮,都认为自己才是吴忠最好的小学,姐姐和我,一个上了朝阳小学,一个上了利通一小,我们在家也时常争辩,直到很多年后中学同学聚会时,也常常以“利一帮”和“朝阳帮”为两大阵营进行游戏对抗。但话说回来,不管教学质量如何,人家朝阳小学的校服,的确比我们利通一小好看太多了。

如果说,当时吴忠的小学是两强相争,那么吴忠的中学,则是一超多不强。似乎只有吴忠中学才是学习的地方,才有上大学的可能,而其他几所中学,当时坊间传闻——一中是情场,三中是战场,四中是沙场。反正也闹不明白,战场和沙场有什么区别,总之这几所学校风气都不太好,要么是早恋的,要么是打架的,如果好好学习,最好还是去吴忠中学。

那个时候吴忠的小学是五年制,我在五年级第一学期,还能考到语文年级第一、数学年级第二,可是不知怎么地,第二学期突然对数学无比排斥,最终折戟沉沙,没能进入吴忠中学的初中部,在战场和沙场之间选了沙场。吴忠四中当时一半是城里的学生,一半是农村的学生,农村的学生如果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,基本上就结婚了,这一晃,应该有不少初中同学的孩子都十八九岁了!

初中三年,仗着自己底子不错,也不好好学习,要么看小说,要么追星,混完了三年,栽了个大跟头。到吴忠中学上高中后,终于开始踏踏实实学习了,只是偏科严重,文科不怎么学也能考的很好,理科拼命学也考不太好,至于英语……唉,换个话题吧~

许多年后,我上的幼儿园,吴忠市委幼儿园搬到了我小学的校址,我的初中吴忠四中,搬到了我的高中——吴忠中学的校址,以至于每当我回到吴忠想到母校怀旧,感觉都很错乱,站在高中校园门口,大门上是初中学校的名字。

其实吴忠的商业传统很浓厚,回族本身骨子里就流淌着生意人的基因。但在那个年代,吴忠只有四大国营商场,裕民街和利通街交界的人民商场、朝阳街的朝阳商场、利通南街的百货大楼和民生街的永利公司。

人民商场位于我上学放学的必经之路,而我小学时期,妈妈一直是人民商场小百货组的组长。那个时候仗着妈妈跟玩具组的营业员阿姨认识,放学经常会带着同学到人民商场的玩具组,“阿姨,把这个汽车拿下来给我同学看一下”,“阿姨,把那个机器人拿下来给我同学看一下”……唉,狗都嫌的年纪啊!

后来,几大国营商场纷纷倒闭,新世纪商厦、吴忠商厦、利通商厦等等拔地而起,妈妈凭着多年混商业圈的经验,承包了两个摊位干起个体。我那个时候多懂事,上高二的时候,爸爸太忙,我硬是自己学会了炒土豆丝,给妈妈送饭。妈妈周末去进货时,我和姐姐也常常看柜台,一看一整天。只是妈妈的摊位当时除了背包、皮带、童装、小百货,还经营女士内衣。我站柜台的时候,常常有阿姨拿着内衣问我罩杯的问题,搞得我面红耳赤,完全不像今天的中学生,对32C还是34D那么明白。但或许也是因为那时一幅中学生的老实模样,被顾客以为我很实在,完全想不到,进价几块钱的皮带卖出四五十块钱我有多么得意……

再后来,这几大商厦也落寞了,新的商城、综合体你方唱罢我登场,新百连超、北京华联这些连锁超市也进入了吴忠市场,宁夏的第四座万达广场已经在吴忠开建……可什么样的商业项目,也取代不了记忆中的人民商场。

吴忠那个时候有两座公园,位于市中心的街心公园和位于秦渠畔的秦渠公园。街心公园古香古色,亭台画廊,风格古朴,几乎每个吴忠人都有在街心公园的喷泉前面拍摄的全家福吧?

中学时期跟玩伴们周末出来玩耍,集合地点必然是街心公园门口。小时候觉得街心公园挺大的了,长大后再重新看这个公园,实在不明白,这个在现如今只能算是小微公园的地方,那个时候怎么就能承载一个孩子全部的快乐呢?

后来,街心公园的围墙被拆,只剩下了一个大门和几处画廊,成为了街心广场的一个组成部分。

而秦渠公园,其实是挺危险的所在,因为小的时候,每年都能听到有人掉进去淹死,或者有人跳秦渠自尽。毕竟在那个时代,还没有很多高楼,*河离得也远,小城里有人想不开的话,跳秦渠是最合理的选择。所以,有一段时间到了秦渠公园,总会幻想渠水里会不会有冤*水*之类的玩意。

开凿于秦代的古渠,自然是为了灌溉,可是现如今,渠的两边都变成了城区,这条古渠存在的意义,恐怕只剩下观光和怀旧了。

秦渠是流进*河里的,但是在年之前,并不知道*河离吴忠市区到底多远。直到那一年,陈袁滩乡的*河浮桥对岸,建成了一座*河公园,这个时候,父母也放心让我自己骑自行车到比较远的地方了。

于是,几乎每一两周,就会和同学骑自行车一路向西,到*河边过浮桥游玩。路程大概要骑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,反正是要穿过稻田与麦浪的。高考结束后,我们甚至想在*河边露营过夜,结果天还没黑,蚊子就把我们赶跑了。但是,给父母已经吹牛说,要夜宿*河边,就这么回去太没面子,只好在家门口的楼梯上坐到凌晨。三四点钟的时候,实在坐的无聊,就到户外看星星,那晚的漫天星光,灿若星河,直到现在,再没见过那么多星星如此绚烂地装扮夜空。

许多年后,吴忠市区面积迅速扩张数倍,已经延伸到了*河岸边,站在父母新居的阳台上,就能眺望到*河楼,可是,依然怀念骑着自行车大汗淋漓终于骑行到母亲河的感觉。

再来追忆几个地方吧!

那时,吴忠举办大型活动的地方是西操场,记忆中很小的时候还在那里看过马戏,现在西操场的原址早已盖起了居民小区。

那时,朝阳东街的文化宫,也叫青少年宫,但是青少年去的机会好像并不多,就记得在那个小水池里捞蝌蚪来着。

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,文化宫门前都会举办赏灯会,每个单位、每个乡镇都必须有自己的作品,晚上还会有焰火表演。小的时候,会提着纸糊的灯笼去看灯看烟花,长大一些,就去文化宫和图书馆的灯谜会上横扫一圈,拿回一堆奖品给父母炫耀。许多年后,见到灯谜会,依然心痒痒,想去一试身手,结果看到周围的人都在用百度搜索答案,只好苦笑着转身离去。

位于朝阳商场对面、中医院旁边的图书馆,应该是很多同龄吴忠人的美好回忆,早已不记得在这里借过多少书,只记得少儿借阅室的几位阿姨对我很好,知道我爱书,允许我到书库里自己挑书。后来,我在图书馆领取过全市少儿绘画比赛的一等奖,四个一等奖被我们几个发小包揽,许多年后,只有一个坚持走在美术的道路上,已经是动画长片的导演了。

不过再长大一些,到了高中时代,同学们就很少去图书馆了,因为那个时候,红叶书屋和晨光书屋,才是吴忠少年们的精神家园。多少人,在这两个书屋,用低廉的价格,租看了金庸古龙琼瑶,一些男生甚至还看完了梁羽生、温瑞安、柳残阳、卧龙生、诸葛青云、*易……一些女生甚至还看完了席绢、亦舒、还有那些我说不上名字的言情小册子……到了VCD时代,这两个书屋又成为了碟最全的代表,大概在年、年的样子,一部新片上映没几天,盗版碟就会上市,影院翻录、效果不好的叫枪版,直接从电影拷贝上扒下来的清晰版叫LD版,想一想,都觉得那时的电影业山河破碎、凄凉无比啊!

租书、租碟,这就是我们的青春。今天的少年们,早已经没有了这样的体验。

那么,录像厅是不是也有必要说一说呢?毕竟那是一代人共同的记忆。印象中吴忠的录像厅分布在两片地方,一片是北门汽车站附近,大概三四家,另一片是民生街的永安歌舞厅附近,大概四五家。

和那个年代每座城市的录像厅一样,白天是*周润发周星驰刘德华李连杰……晚上会放一些三级片甚至A片,在街边的招牌上,毫不遮掩地写着十分挑逗的片名,没办法,那一代孩子,多数都是在这样的地方被启蒙的。我肯定也进过,但是不超过十次,主要是里面味道太呛人,而且很多大片在我家旁边的电影院其实可以看到,学生票也是一块钱一张,干嘛非要去录像厅呢?更何况,当时的确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,进录像厅的话,会自责几天的。大概是《古惑仔》系列出到第四部第五部的时候,VCD走进了寻常百姓家,录像厅、录像机、录像带,一起被历史的车轮碾轧……

好了,终于要说到最后一项了——吃!所谓“玩在中卫、吃在吴忠”!吴忠的美食之香、之正宗、之实惠,在宁夏首屈一指、有口皆碑。以至于我在银川不管吃哪家餐厅,都敢于嚣张地说,不如我们吴忠的!同样的菜,吴忠的餐厅就是更香、分量更足、价格更公道!不服到吴忠去尝尝!

很多很多年前,吴忠大的餐厅就那么几家,新华书店旁边的天鹅饭店、街心公园南边的民族饭庄。不管谁家婚丧嫁娶,过来过去都是这两家,很多年后,吴忠餐饮业百花齐放、优胜劣汰,经历过老毛手抓和国强手抓相争时代,西子、马老四和涝河桥饭庄三足鼎立时代,一直到现在,餐饮业发达的一塌糊涂。但最具有吴忠特色的,并非是手抓或者羊杂碎,而是独具一格的早餐文化。

吴忠的早点文化,就是在银川无论如何都推广不开的。在吴忠,满大街的牛肉拉面馆几乎都是四星级、五星级装修,外地人可能不太理解,为什么吃早点的地方都要如此大动干戈?那是因为早餐对吴忠人来说,不是一顿饭,而是一种生活方式,吃一碗拉面或者杂碎之后,开始品着八宝茶扯么聊天,才是早餐的精髓所在。

那种慢悠悠、乐融融的生活方式,大都市里的人恐怕要惶恐死了。有不少人想把吴忠的早餐模式带到银川来,都失败了,因为银川人觉得,拉面不过是一顿早点,几口吃完一抹嘴就要赶紧去上班了,哪里有闲情逸致品茶呢?可是两相比较,生活在吴忠,是种怎样的惬意?

如今的吴忠,与记忆中相比已然天翻地覆,但是生活在那里依然舒服,生活便捷、民风淳朴,压力很小,节奏很慢。虽然回去的机会越来越少,但每次回去,都能获得完全的休息,仿佛汲取了能量之后,提枪跃马,来银再战。

岁月会磨去年少的轻狂,时光会改变家乡的模样。记忆里的那些美好,留不住,只能在心底珍藏。

(注:本文所使用老照片,部分为本人所有,部分为百度吴忠贴吧所下载,另有极个别照片并非吴忠,只是为了指代相似的景象)

请长按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